SpringAOP原理
DogJay
2018-10-23
【后端技术】
723人已围观
Spring AOP ,SpringMVC ,这两个应该是国内面试必问题,网上有很多答案,其实背背就可以。但今天笔者带大家一起深入浅出源码,看看他的原理。以期让印象更加深刻,面试的时候游刃有余。
Spring AOP 原理
简单说说 AOP 的设计:
每个 Bean 都会被 JDK 或者 Cglib 代理。取决于是否有接口。
每个 Bean 会有多个“方法拦截器”。注意:拦截器分为两层,外层由 Spring 内核控制流程,内层拦截器是用户设置,也就是 AOP。
当代理方法被调用时,先经过外层拦截器,外层拦截器根据方法的各种信息判断该方法应该执行哪些“内层拦截器”。内层拦截器的设计就是职责连的设计。
看完之后更简单。
可以将 AOP 分成 2 个部分来分析: 第一:代理的创建; 第二:代理的调用。
分析:
1、代理的创建(按步骤):
首先,需要创建代理工厂,代理工厂需要 3 个重要的信息:拦截器数组,目标对象接口数组,目标对象。
创建代理工厂时,默认会在拦截器数组尾部再增加一个默认拦截器 —— 用于最终的调用目标方法。
当调用 getProxy 方法的时候,会根据接口数量大余 0 条件返回一个代理对象(JDK or Cglib)。
注意:创建代理对象时,同时会创建一个外层拦截器,这个拦截器就是 Spring 内核的拦截器。用于控制整个 AOP 的流程。
2、代理的调用
当对代理对象进行调用时,就会触发外层拦截器。
外层拦截器根据代理配置信息,创建内层拦截器链。创建的过程中,会根据表达式判断当前拦截是否匹配这个拦截器。而这个拦截器链设计模式就是职责链模式。
当整个链条执行到最后时,就会触发创建代理时那个尾部的默认拦截器,从而调用目标方法。最后返回。
题外话:Spring 的事务也就是个拦截器。
来张不是很标准的 UML 图:
关于调用过程,来张流程图:
吐槽(0)
上一篇:SGA与PGA的区别
下一篇:SpringIOC原理